手机版 和盘托出网
这种观念系统既不同于戴震哲学,将认识、辨析繁复而具体之理等同于道德追求。
(参见同上,第18页、第21页、第47页)不过,这些探讨显然都属于经验模拟,因为其所谓本原多停留在可感事物上,而没有达及超越的层面,故还不是真正的事实本体。其三,基于将事实和价值融为一体的总体之体之超越性研究所建构的道体。
与之不同的是,后来的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宇宙的本体,千变万化的事物只是不存在。四 综上所述,哲学作为在超越层面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本体论是其核心内容。卢央,2004年:《京氏易传解读》,九州出版社。尽管不同宗教的主张各不相同,但追求灵魂不朽乃是所有宗教的发生学原因。当然,从经验上讲,对于神性之实,我们既不能证成,亦不能证伪,所以不能妄下论断。
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说人性之实乃是有限的、欠缺的和不圆满的。此即第二层状态——存有的开显。自来哲学宗教诸师,其果于建立本体者,则于本体之中复为之构画内容,于非有中起增益执,其本体即不成本体矣。
唯识旧说以自体解脱为宗旨,其意境亦只与印度教之神我说伯仲之间。而当主体一旦了悟规定人之存在的真如实相之时,原本客观实在之外境顿因我之全新的观照而显空幻。……故意识见分,亲缘法尘以为相分之时,此法尘者,未尝离于意识之外。且以万有杂糅,纷不可理,而循行规则,未尝愆于其度,必有一物以钤辖而支配之,于是崇拜以明信仰。
不能于时空采取恶取空的观照,否则物质如何安置而事业又如何进行?才有事业、物质之相分的呈现即有作为其特性之时空的存在。空间与五识所现起之形相的静态相关而时间则与其动态相关--时空实乃心识所现起之相分的某种特性。
于彼则排摈意识,于此则又不得不借资于意识,矛盾自陷,尚可通乎?经验对象或为在我之外的真实存在,而我若将其执为实在则主体之生存状态就沦落了与猩猩等高等动物相当的水准。人之所以有此原型观念者,未始非迷。迷不自迷则必托其本质。即依此识而起见分、相分二者,其境虽无,其相幻有。
经验对象与物自身既然同为赖耶所变现的幻有就没有必要厚此薄彼--诚如此则空名亦不得为空名矣。加之宇宙万象纷然而皆有规矩可循,若无一至高主宰布置安排则属不可思议,于是由崇敬而生信心――此类信仰实由人之知见障造成的。非特下劣诸教为然也,高之至于吠陀、基督、天方诸教,执其所谓大梵、耶和瓦者以为道只在是,神只在是,则亦限亦一实--欲以一实以概无量无边之实终不离于遍计矣。若是偏执于某些具体的事物就犯了遍计所执的毛病。
如是于此自心亦疑为无,亦决定遮拨为无。以修德之期成圣而要求来生之存在,则时间不可直拔为无。
佛家以为正智所缘乃为真如。顾以为必有本体,名曰物如。
即此相分,便执为我,或执为法,心不现行,境得常在,亦与阿赖耶识无异。此识使人产生下意识的我执与法执,从此开始有了无尽的烦恼与痛苦。在佛家看来,只因主体尚未证悟大圆镜智故而每于真实的存在(此指幻有)中妄见虚假的存在而又由虚假的存在中微窥真实的存在。主体在证会真如自性之后已臻对境心不起的境界,作为宇宙本体的赖耶亦因其幻象不再沾染计度分别之心转得纯净的无垢识。泛神论者往往以为无边的空间若与人之形躯相较则其伟大可谓不可量计,而无尽的时间若无人之寿数相较则恒久亦可谓不可量计--以我之渺小有限而对彼之伟大恒久则理所当然应产生崇敬之心。若色若空,若自若他,若内若外,若能若所,若体若用,若一若异,若有若无,若生若灭,若断若常,若来若去,若因若果。
分别所依,依于吾形吾寿以为极度。当见分终于领悟其为与境无关的独立存在时,主体才开始由迷而觉,恢复其无思无虑的本然状态--所谓觉悟正是自我因意向性之泯灭而由相待状态还原为绝待状态的生命体验。
然而不可为训者,何也?彼以遍计所执自性为圆成实自性也。若言无时间者,亦必无事而后可。
又复从此概念而写其形质材性,谓其无不能成,无不能坏,……则其诬抑又甚矣。人之寿量,比于永劫,又巧历者所不能计也。
伊跌耶是有,而非此则为非有,彼个体者则兼有与非有,夫有与非有之不可得兼,犹水火相灭,青与非青之不相容也。物如云者,犹净名所谓色如耳。转而谓此神者,冒天下万有而为言,然则此所谓有,特人心之概念耳。西方哲学所探讨的实相乃是外在于我的客观世界之本体,而印度哲学所探讨的实相则为主体在灵魂解脱之后所体验的全新的境界--早在米利都学派和《奥义书》那里就规定了二者截然不同之关注点。
末那惟以自识见分,缘阿赖耶以为相分。是则成此个体者,见相二分之依识而起也。
在《建立宗教论》一文中章太炎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唯识学思想并以之为衡评判其它宗教哲学流派之短长,其思维力度之深在近代思想史上罕有其匹。既言缘生,其非本体可知。
所以者何?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万有皆神之说,未成宗教,而有建立宗教之资。
谓此概念法尘由彼外故生,由此阿赖耶原型概念而生。又如希腊上世哀梨牙派有犍诺摩者,以为一切皆无异相亦无流转,虽以镞矢之疾一刹那间则必不动。以方便善巧故,安立有情于实际中,随顺依他起自性,令证得圆成实自性也。逮其证得圆成,则依他亦自除谴。
正是意识之计度刻画才使五识所现起之经验对象成为客观实在--于彼则排斥意识而于此又不得不借资意识,可谓自相矛盾。佛家所说的迷与觉其实互为凭依而必有本体相托--了悟本体即是觉悟而障蔽本体则为迷执。
若空间,则于五尘之静相有所关系矣。以静止之岸为参照即可获得河水在流动的印象,同样的道理,以不变之真如为参照即可获得万物处于变化过程中的印象--由此产生时间之流的观念。
彼其所以遮拨空时者,以前此论空间者,或计有边,或计无边。……依于末那意根而起。
Copyright (c) 2018-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因此,鹅湖学派诸学者的思想首先表现出诸多共性的内容,从而形成为这个学派得以奠立的基础。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